益身棒養生及痠痛自療法

 

按摩DIY 健康跟著來  益身棒在手 幸福帶著走

 

第一章 按摩的基本概念

 

    『按摩』對一般人而言,可說是簡單又輕易的事,只要哪裡不舒服就用手揉一揉、按一按、捏一捏、拍打一下,或是拿支或大或小的按摩棒、甚至電動按摩器來做自我按摩,若是講究一點的則在經濟範圍的許可之下購買高級一些的按摩椅來舒服一下。當然,也會有人特地去按摩院接受按摩師的全套按摩、芬香SPA按摩等等。這些情況無非是想讓自己痠痛及疲勞的身子能紓解一下,此乃是人之常情,正如身體某些部位會癢,而我們自然的反應便是直接去抓一下癢,好讓其發癢的情況轉換一下使其不癢或是減輕舒緩一下。

    按摩的好處我想對於經常接受按摩者應該會有所感受,當身體疲勞、不舒服或是某些關節部位有了痠痛多少會想到來個全身或是局部的按摩紓解一下。當然其功效是可想而知的,有痠痛治痠痛,無痠痛則養生或是瘦身。然而當痠痛發生時,到底是神經痛、肌肉痛或是氣血循環不順所引起的,若是沒有醫學概念的人可是無法分辨清楚的。所以,一般有以上之情況者總是會找有經驗的按摩師或是整脊正骨師來處哩,這也是比較正確及安全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也只能偶爾做一下,若長期下來不僅費時費錢而且也不是永久之計。所以,較簡單又方便的解決方案乃是自我按摩。

    我們對於「按摩」若能或多或少瞭解一些基本的概念,並且學習一些既簡便又實惠的按摩法,則在做此按摩時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們要分辨出中醫的經絡按摩、運動按摩及神經的調節按摩有何差異,並將三者之長處相互交錯運用。如此一來,才能將它們合而為一的同時進行且發揮其最大的功效。

    經絡按摩著重在身體各關節、骨骼等部位,無論是新傷或是舊傷對其作痠痛的消除及使氣血的循環順暢,它是屬於穴位(點)、經脈(線)及淋巴(面)的按摩。關節、骨骼、肌肉及軟組織痛的表現主要是較深層的「鈍痛」或「酸痛」,範圍與受傷的關節、骨骼、肌肉有關,比神經痛的範圍要來得廣,通常是持續性。

    運動按摩是著重在運動後肌肉疲勞痠痛的舒緩及乳酸的排除,它是屬於肌肉纖維(線)及整條肌肉(面)的按摩,所以按摩時也要有拉筋伸展的動作。其疼痛的感覺是肌肉方面的痠痛及全身疲憊無力,手腳會有脹脹僵硬地感覺。若不給於按摩處哩,則幾天後其酸痛就逐漸消失。但是,長期性地使用該肌肉群而且也不給於拉筋、伸展、按摩或許有實施但是做得不夠徹底之下,將會使該肌肉群逐漸硬化而失去其彈性及柔軟度,最終將造成日後的運動傷害或是職業傷害。如肩頸僵硬、腰酸背痛、五十肩、關節發炎等症狀。

     至於神經的調解按摩是針對受到肌肉或是骨頭壓迫而產生酸、麻痺的部位做對應點處裡的按摩,它是屬於神經受壓處(點)及整條受壓神經(線)的按摩。神經痛造成的原因是神經系統的受傷所致;神經的結構類似於電線,所以神經受傷時,就像電線破損,會有「漏電」的情況發生,如;「麻」、「刺痛」、「針刺感」、「電擊感」、「灼熱感」,甚至有「死肉感」(幾乎沒有感覺),這是因為受傷神經的功能、程度有異樣所造成的。每條神經都有特定的支配範圍,當神經受傷時,通常神經痛也只出現在該條神經的支配範圍,這是神經痛的另一特點。神經痛因為症狀有時是不可預期的,突然間的抽痛有時比持續性的鈍痛更難令人忍受,坐骨神經痛可是如此的痛法。

    在做生理的調整按摩時同時也要對心理的狀態也要做一個按摩,如此才能達到真正的身心疲勞的消除,因為身心是一體的,所以說心中有煩惱、憂慮、不安、恐慌或不悅,將會影響身體的表現,如;飲食不振、沒胃口、提不起勁、無精打采、愁眉苦臉等等之一切相皆由心生。所以,相對的,身體的機能若有運轉不順的時候,也會使心理受到牽連,如易發脾氣、憂鬱、嘮叨,若是長期受病魔的折騰,久臥病床則會有輕生的念頭等情況發生。所以說,身與心是合而為一的,它是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二者合而為一,永不分離的,除非生理方面有了結束,否則身在哪裡心也必須相隨才可,也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如此才可稱為有生命之體的健康人。

 

第二章 按摩的分類

 

一、中醫的經絡按摩                                                        

    中醫有句話叫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這就是說身體如果有哪個部位覺得不舒服感覺到疼痛,說明内在的經絡可能有不暢通的現象,如果經絡都暢通無阻,身體自然也就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產生。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聯絡、運輸和傳導的體系。經,有路徑的含義,經脈貫通上下,溝通內外,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有網路的含義,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遍佈全身,正如我們目前城市中的大道小巷一樣,通暢無阻。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於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藉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人體的健康是由經絡系統維持的。經絡正常運轉,人體就健康;經絡失控則疾病發生,而疾病的痊癒則是經絡恢復控制的結果,所以經絡與健康密切相關。

  經絡按摩是中醫學的一種醫療和保健方法,以中醫學的氣血學說、臟腑學說和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中醫學認為,人體如果氣血不暢,氣滯血淤,經絡阻塞就會發生疾病。經絡按摩就是根據上述理論,根據不同病情,運用指掌的不同部位及特定的按摩方法,直接作用於人體的經脈和穴位,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加強心肺功能,進而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

 

二、運動按摩

   運動按摩手法是集中在人體肌肉(肌筋膜)以及淋巴部位施以推、按、觸摸為主,搭配使用多種芳香油,沿肌纖維走行方向、淋巴走行方向、血管走行方向進行按摩,給人輕鬆、自然、舒適的感受。

  運動按摩能使肌纖維被動活動、促進肌肉營養代謝、放鬆被牽拉的肌肉(肌筋膜),同時提高肌肉耐受力,可以强化人體的免疫系统以及器官的自癒能力。很多運動員都利用這種按摩方法在賽前减少肌肉緊張、在賽後緩解肌肉酸痛及排除肌肉內的乳酸。(其他功效—改善心肌供氧、促進淋巴循環、預防骨質疏鬆、改善便秘等)   

 

三、神經調節按摩

    在我們人體的神經系統中,脊髓神經可說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出入脊髓的末梢神經稱為『脊髓神經』,由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1對尾神經等共31對神經所組成。在此所謂的『脊髓神經』是指出入脊髓的神經纖維在各層匯流而成的神經纖維束,包括

    脊髓神經可區分為頸神經(C1~C8)、胸神經(T1~T12)、腰神經(L1~L8)骶神經(S1~S5)尾神經(C0),依序出入脊髓,各個脊髓神經在分布處也按一定順序排列,尤其在皮膚分層會出現帶狀的分布,稱為皮膚分節,從頸部向肛門依序排列。

    除了胸神經之外,數條左右脊髓神經前支,會聚集形成一個網路(脊髓神經叢)。脊髓神經叢一部份可分為『頸神經叢』、『臂神經叢』、『腰神經叢』、『骶神經叢』、『陰部神經叢』,由此往各個末梢傳送新的神經。

    脊椎神經對身體各部份的可能影響,我們可從下面這張圖中所標示的各階段的脊椎對身體影響的部位及神經受壓的可能症狀中清楚的看到其影響之巨,所以神經調節的按摩可是有其理論及必要的。

 

 

◎人的脊椎骨有7個頸椎、12個胸椎、5個腰椎,下有骶骨和尾骨,再下及二旁有骨盆為底座,頸、胸、腰椎管內有脊髓神經通過。椎骨前有交感神經和重大血管伴行,椎骨與椎骨之間有從脊髓發出的周圍神經,腦部的血液靠頸部血管進入顱內,故此,一旦脊椎因勞損或其他原因造成錯位、刺激或壓迫血管神經,很多疾病便由此而生。因此一旦發現身體有些異樣則必須及時治療,以免引起更加嚴重的後果,其影響部位及神經受損的可能症候可參考下圖;

    clip_image002      

圖1  為脊椎神經對身體各部份的可能影響

 

四、心裡的按摩

    身病皆由心病起,心病滅時身病亡,一切唯心造,身體的不適有些是心裡被境界所影響而引起的,因此,若不在原點(因)上來下手做按摩(轉變心念),則其症狀(果)是難以療癒的。按摩是有排毒的功效,而排毒不光是排除身體的廢物及垃圾,同時也必須排除心中的一切雜念、垃圾,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光掃地。心念和情緒也會造成負能量的累積,進而引起身體病痛。身和心是一體的,享有健康的身體,也必須調整心念情緒的能量場。由於身和心是合一的,所以,很多時候疼痛只是一時情緒卡住,氣滯而導致血淤,能量無法順暢地流動所反應在身體的現象,若只要能打開心結和紓解情緒並且轉個念頭(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回個頭便是彼岸了),氣血就能流動,如此一來全身的運轉也就跟著順暢了。身體與心念往往相通,疼痛來得快也去得快(無來也無去,無啥代誌),但若心念不願意轉,就會一再卡住,讓痠痛不斷的一再發生。說是容易做則難,轉念也不是說要轉就可馬上轉過來的,所以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從古以來不變的名言。然而皇天不負苦心人,只要肯痛下決心,以漸修的方式來慢慢修正或是以一切放下頓悟(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方式來轉念,那就看個人的造化修為了,只要肯用心做去最終還是會達到目的的。

    當有疼痛時尤其是心痛,若習慣仰賴按摩、針灸、推拿或吃止痛藥等方式來獲得紓解,其實這些方式都只能短暫地排除疼痛,如果不能調整疼痛的根本心理因素,其症狀終究是要再持續發生的。然而根本心理因素若是沒有專業醫師或是有深切體驗的人來分析指導,當事者是不會自覺的,因為他的執著,自以為是或是自以為非的我執心念,若是沒有解開來則一切開導勸說可都是徒然的。心沒有卡住時,身體能量場就不會卡住,一旦情緒的負能量累積越多,腹部就會有不適之感、胸部也會有悶悶的,感覺有一股悶氣憋著,吐也吐不出,嚥也嚥不下,可真惱人。同時身體的彈性、柔軟度就越來越差,這跟年紀無關。累積了過多的負能量,才是使身體僵硬,不協調、疼痛的主因。

 

第三章 益身棒的按摩

    由上述的經絡按摩、運動按摩及神經調解按摩的分類介紹中我們可清楚的看到,三種按摩法皆對身體有所助益,其按摩之實施一般都是以自己的雙手或是他人之幫忙來完成,若是自己對按摩沒有概念及經驗確實是難以下手,不多久雙手就會感到酸麻腫脹,甚至無法達到預期的功效。若是請他人幫忙則不可能完全合乎自己的需求,當然請專業的按摩師可就要化一些費用。所以在此推薦本人所研發的「益身棒」來做D I Y按摩,則將會對以上所面臨的問題迎刃而解。在實施按摩之際若能三種按摩法兼備加上心理的按摩,則功效將是會事半功倍。                     

 

一、益身棒的原理

    益身棒是以現代神經生理學原理、肌肉結構與中醫經絡臟象學說為設計基礎,將一節經過精心設計的木棒,把各部位緊張的肌肉及神經的疲勞消除,恢復身體能量,增加血液及氣血循環,保持肌肉良好的型態以及經脈舒筋活血為目的而雕塑成佈滿按摩凸點、曲線優美的圓形長棒,尤其對於脊柱前後凸、側凸及脊柱兩側肌肉不均衡者有助予復健矯正。

    按摩時直接施力於肌肉皮膚上,按摩時不需要使用潤滑油,因此身上可以穿著衣服。作此按摩不需要懂身體的所有穴道,只要從頭頂到腳底以舒服感覺良好為原則依順序由上而下由左到右去做,或是全身放鬆僅僅躺在「益身棒」上,就可達到消除疲勞的功效。在按壓過程中,若接觸到酸痛處則以自己能承受的耐度為主,不可勉強以免二度傷害。學習文章中所介紹到的按摩技巧,來當作在日常生活中從事運動後的按摩或復健計劃的一部分,相信你會獲得身體給你的回饋。

 

二、益身棒的特性

    1.益身棒是一根圓型木質、輕便且可收納於手提袋內容易攜帶的按摩棒,無論在家、上班或是出外旅遊皆可伴隨你身邊。

    2.正中間的內層有約一點五公分深及三公分寬圓弧形的凹陷,再往上兩側又有多個波浪形的圓弧凸點,一直到兩側又有圓弧形的凹洞。

    3.中間內層凹陷處是專作頸部肌肉的按摩之用,上層波浪型的圓弧凸點則作為後腦枕肌、胸椎及腰椎兩側的肌肉等豎向、橫向按摩之用。同時也刺激到背後脊柱上的督脈,激發人體的陽氣,去掉積滯,打通經系,最快最有效的為人體的五臟六腑補充陽氣。因此在背部的滾動按摩中所有的背俞皆都受到按壓,同時膀胱經的背部穴道也一起參與到。脊柱方面也因此受到影響,若有彎腰駝背、左右彎曲、前後易位者將多少會同時獲得改善。

    4.兩端側面各有圓弧型的凹陷,不僅可以置於兩腿膝關節之內側做大腿內側肌的等張肌力訓練,同時其細薄的圓周在作為手掌心或腳底按摩時可深入各器官的反射區,充分刺激增加按摩的功效。

    5.益身棒的長度約相等於背部寬度,不僅可作背肌整體的按摩伸展,同時也做到拉筋的功效,因為當我們躺臥在棒子上時,背部是形成拱橋狀,這也就是在做所謂的拉筋動作。作此按摩只要針對背部酸痛的地方去做處裡,由點、線、面、慢慢地、輕輕地觸壓,待適應後再逐漸加重力道。剛開始若有感到太硬,則可使用較厚的套子將整支棒子套上或是用毛巾裹住,以減低其刺激度,待適應之後再換較薄的,在感到完全可適應之後將可取掉它。

    6.按摩的過程中,不必像運動按摩、針灸、點穴、拔罐還是穴道按摩推拿等,都得對肌肉構造、名稱、部位及中醫經絡、穴位有所認識。這些對一般人而言是有點困難,不僅對常用的穴位記住不易,何況全身所有數百個穴位就更不用說了,而使用益身棒不僅方便易行,同時效果也易獲得。同時在熟能生巧的情況下再回過頭來學習神經分布、肌肉名稱、位置以及經絡、穴位也就更加容易了。 

    7.益身棒在躺著進行按摩時,是由頸椎往下到胸椎、腰椎、廌椎的兩側一直到臀部、大腿後面、膕窩、小腿、腳跟最後到腳底。以連慣性的由頭到腳按壓,不但全部背面那些緊張的肌肉受到紓解及堆積在組織內的毒素也一併排出,同時也按壓到膀胱經並對脊柱上的三關既玉枕關、夾脊關及尾閭關打通,如此一生都會健康平安,因此三關打通了頸椎、胸椎及腰椎也跟著調整過來,從距離來講,後背與五臟最近,所以調整脊椎後,依整脊的原理,則五臟自動回歸到原來的解剖位置上,很多病痛也就紓解了。

    8.棒子的兩端的凹溝各有一條橡膠圈(o-ring),它的作用是,無論你在瑜珈墊、地墊或是平坦的硬質地面及地板上皆可作為緩衝之用。其抓地力很強,因此在做上下滾動時將會很順暢而且做左右扭動時也不用怕會滑動,如此穩定的狀況下則做起動作來才安全舒適,並且筋骨也較不會受傷害。

                                 益身棒-1  

三、益身棒的用途

    1.益身棒最大的用途,乃是幫助那些想自我按摩的人來達到全身皆可按摩到的功效。一般通常在自我按摩時,全身除了背部之外皆可用我們自己的雙手做推、拿、按、揉等等的手法來達成。但是,背部方面則要藉助拍痧棒、按摩椅、按摩床或電動按摩器,甚至利用門框或樹幹來摩擦,雖然有所作用但很難達到滿意的程度,因這些按摩手段是不太實際的。

    今天,後學將多年來因久病成良醫的眷顧下所研發的一根小巧的全能按摩棒,且經過一段很長期間的修正及改良,好不容易地才將此全能的益身棒研發成功,如今有緣來分享給大家,希望那些有肌肉萎縮酸痛、腰酸背痛、頸肩僵硬、駝背或圓背而造成的上背部的疼痛以及脊椎兩側背肌的不均衡而造成的脊柱彎曲,甚至長短腿、髖部的傾斜而產生的臀部疼痛、坐骨神經痛等等症狀的有緣者,皆可在此小巧的益身棒的滾動復健下,使其疼痛消除大半,若能加上運動、伸展操及拉筋,將可達到更好的功效。

    2.凡是走過必留痕跡,身體一經過度使用或是坐式生活的辦公室工作者、開車族、宅男宅女、電腦族等,以同一種姿勢長時間不動身體循環機制會逐漸減弱,肌肉也就逐漸萎縮,而致使氣血淤堵以及運動訓練後身體將會有痠痛或不適之感,只是有些痠痛是在可忍受的範圍內,也就不會去留意它,然而久而久之這些酸痛也就麻痺了。由於因循環不順而造成經氣閉阻、氣血滯積或是因肌肉結締組織的撕裂造成的疼痛,若沒有處裡好將會演變成肌肉的沾黏與結痂組織的形成,並且在體內造成肌筋膜與肌肉的硬化。而這些背部的經絡滯積及肌肉的硬化,若能以撖麵的原理(麵糰經過桿棍一滾動則成片狀)來加以處理,時常給予上下左右的按壓,加上伸展、拉筋及肌力訓練則狀況好轉的功效會更加的顯著。

 

第四章 益身棒的使用方法 

 

一、疲勞自療按摩法

    可以快速消除疲勞及恢復體能等的簡易背部按摩,此簡易按摩法是針對那些大量耗費精力的工作者或是運動員所設計的自我放鬆療癒按摩法,由於整天工作或是激烈的運動過後,身體太過於疲憊連動都不想動之際,只要將身體的背部躺在此益身棒上,將雙腳及雙手伸展,並依脊椎神經的分布做定點的按壓,經過一陣子在休息及放鬆伸展的狀況下,也同時把受肌肉壓迫到的神經一一舒解,馬上就可獲得身體舒鬆開來的感覺。

    同時,對於行動靈活度較弱者、腰背部受傷、腰部開過刀、僵直性脊椎炎、中風等的復健是值得推薦的按摩方法之一。因為,此按摩法是針對酸痛部位的對應點做定點的按壓,它不須做身體的滾動也不用雙手出力去做按摩,而只是靜靜地躺著,利用自己本身的重量去做按壓,當疼痛感過大時,可自己做調整,只要將臀部微微抬高就可減輕其敏感度並且可依自己的承受度,對按壓的力道可輕可重,而次數或多或少皆可做做斟酌。理髮院或是按摩院的師傅將客人的頸椎或是腰椎扭傷之事件經常有所聞,因此,自己做按摩就不用怕力道的過重而使身體受損或是因怕受傷而對按摩產生恐懼。

    此按壓法很簡單並且也很容易操作,所以只要認真學習做過一、二次後就可駕輕就熟了。按壓時,可在地板上、地墊上、按摩床上甚至一般較不具彈性的彈簧床上皆可做,只要方法正確隨時隨地,靠在椅子或是沙發椅上看電視、讀書、打電腦、開車、坐車等等,只要技巧熟練了就可靈活應用不必侷限在任何一處或是任何時段,可說益身棒在手、健康跟著走。東西再好也是要經常使用,平常有痠痛就按壓對應點來減輕其疼痛度,進而消除其症狀,若是身體狀況還好,則多多做全身的按摩來保養,增加身體的氣血循環並且堤升免疫功能,享受健康快樂的生活。

   1. 接觸到的相關神經叢、背部肌筋膜及經脈;   

           神經按摩3圖     

                   圖 2脊椎神經叢、背部肌筋膜群、足太陽膀胱經圖 

  2.按摩方法:(如照片2、3、4、5、6、7、8、9) 

   (1)先做一下熱身滾背運動15~20下(照片2)

   (2)隨後抬高臀部將益身棒置於薦椎處開始按壓約5個定點(薦椎3個+腰椎2個)(照片3,如圖3骶神經叢按壓點所標示的紅色5點),壓住每個定點後全身伸展約做3~5次深呼吸(照片 4),做此定點按摩可使受到坐骨神經影響的褪部~大腿後面與小腿及足部等緊繃之肌肉群鬆施下來。若時間上的許可,可加些動作,將雙腳屈成90度,然後雙膝蓋向左邊傾斜使左臀部坐骨神經旁的肌肉受到刺激,鬆施一下,3~5次深呼吸之後換右邊。臀部做完之後,再將再將臀部抬高將益身棒向上移動(照片 5),如此將脊椎兩側的肌肉慢慢地按壓及放鬆,在每塊脊椎按壓點停留個3~5次的深呼吸。尤其是在痠痛處多個2~3次,並且也可將右腳屈膝向左傾斜,身體重心將跟著稍微向左邊。接著在脊椎左側微微地作左右及上下地挪動,直到痠痛感減輕後再移動(照片6),如此一節節地由薦椎→腰椎→胸椎→頸椎→枕骨下沿一直到後腦勺。上背部可用滾動方式來移動益身棒(照片 7),腰部及上背部若有需要可加長時間可依自己之需求做斟酌(照片 8),在做此動作時我們的頭部後仰,流入頭部的血液增多,使得大腦得到較充足的氧氣;當我們腰身後仰時,腰部肌肉得到活動,讓腰肌更加發達,還能防止脊椎向前彎曲形成駝背狀,維持健美體形。腰身後仰的動作也讓胸腔擴張,因而活化了心、肺、胃等器官的功能,讓血液更加流通,不但營養得到充足的供應,連體內的廢物也能加速排除。背部做完之後再將益身棒移到頸部及枕骨下沿作定點按壓並可輕輕扭動(照片 9)。十多分鐘後則整天的疲勞也在此時消除大半了。

     01  02

   照片2 先做一下熱身滾背            照片3 隨後抬高臀部將益身棒置於

       運動15~20下                        薦腰椎處開始按壓約五個定點

                03

                  照片4 壓住每個定點後全身伸展約做 3~5次深呼吸, 

                         並可將身體向左右微傾作左右上下的挪動 

                           04  

                     照片5 定點按壓後再將臀部抬高將益身棒向上移動 

                05 

             照片6 如此依脊椎的距離一節一節的做定點的按壓及左右上下的挪動

                           06  

                             照片7上背部可用滾動方式做移動

         07

     照片8腰部及上背部若有需要可加長時間依自己之需要做斟酌

 

               08  

         照片9背部做完之後再將益身棒移到頸部、枕骨下沿並可輕輕扭動

 3. .神經調整按壓的功效

    以上的按摩動作雖然簡易,然而其所鬆施的肌肉群,我們可從圖2脊椎神經叢、背部肌筋膜群及足太陽膀胱經圖中看到,全身的神經分布可說薦椎是較密集的部位,因此神經調整按摩先從此處開始做定點按壓是有其醫學根據的,因為只要將脊椎周圍的神經舒緩後其它僵硬的肌肉也將放鬆開來。當做定點按摩肌肉按壓在益身棒時,其所接觸之處正是益身棒針對深層肌肉而設計的波浪形凸點。所以,在做此定點按摩時必須要有時間性,至少1~3分鐘,如此才能使深層的緊繃肌肉受到刺激而鬆施下來。

  (1)薦腰椎5點(S4~L5)及臀部按摩

如照片所示的按摩方法,在脊椎神經的按壓紓解之下,每個按壓點皆有其對應的神經及相關肌肉受影響。從薦腰椎部分開始的5點加上髖關節等的按壓將會使腿部後面的諸肌(如骶神經叢所提到的)皆受到影響,因此若是以上所有關聯的肌肉如: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等有疼痛或是下蹲有困難以及因坐骨神經受到壓迫而致成的下肢麻痺、肌無力、無法正坐等症狀,將可用此薦腰椎5點按壓法來做紓解。其按壓點及神經叢所影響的肌肉群如下;

            09    骶神經叢  

        圖3 薦腰椎五點及臀部按摩位置                   圖4 骶神經叢

○骶神經叢---由L4~S4的前支所組成。出於此處的坐骨神經,將分支送到大腿屈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與大腿後面之後,再分成『腓總神經』與『脛神經』,分布在小腿的皮膚及肌肉。

◎坐骨神經(L4~S2) 來自於骶神經叢之人體最大的末梢神經。經過梨狀肌下孔出現在骨盆後面,把支伸出在大腿屈肌下行後,在膕附近分為腓總神經(L4、L5、S1、S2)與脛神經(L4、L5、S1、S3),分布在小腿~足(如下圖7)。

◎臀上神經(L4~S1)通過梨狀肌上孔,分布在控制攬關節外轉動作的臀中肌、臀小肌、闊肌膜張肌等。

◎臀下神經(S1~S2)超強力的伸肌,因此會因臀下神經的麻痺而使站立動作出現障礙。

◎股後皮神經(S1~S3)分布在大腿後面的皮神經。發生障礙時,臀部~大腿後面會引起麻痺。

           坐骨神經  

  圖7 坐骨神經~脛神經及腓神經及坐骨神經所影響的肌肉群

                                       10

                         圖8薦腰椎五點及臀部按摩時所紓解的相關肌肉群 

   ※接觸到的肌群:臀大肌、臀中肌、後鋸肌、闊背肌、腰方肌、豎棘肌群。

                                        11

                                    圖9薦腰椎五點及臀部按摩相關穴道

※接觸到的穴道及舒解的症狀:足太陽膀胱經(大腸俞到下膠、秩邊-腰腿痛、陽萎、子官脫落、下肢痿痺、坐骨神經痛、痔瘡、腳腫、膀胱炎、便秘、二便不利、肛門)。

(2)腰神經叢5點(L4~T12)按摩

神經叢按摩完之後,接著往腰椎神經叢的5點做按摩。若是只要做腰椎時,就可由直接由L4開始,然後到T12。 腰神經叢是由L1~L4的前支形成的神經叢。控制下腹部~大腿的皮膚與肌肉。具代表性的神經有控制大腿伸肌(股四頭肌等)的『股神經』,控制內展肌群的『閉鎖神經』等。

                                   12 

                                            圖8 腰椎5點按壓點及方向

                             腰神經叢  

                                            圖9 腰神經叢及影響的肌肉

◎股神經(L2~L4)

    為控制大腿伸肌(股四頭肌、縫匠肌、恥骨肌)最大支的腰神經叢。從腰大肌與骼骨肌之間出現在腹腔內,在鼠蹊部下行髂腰肌的內側後,分布於大腿前側的皮膚與肌肉。皮支有隱神經,在收肌管中段出現在皮下後,沿著大隱靜脈下行,分布在小腿~足背內側面。在收肌管內隱神經有時會受到壓迫,而在膝蓋或小腿處引起疼痛。

◎閉孔肌神經(L2~L4)

   控制收肌群的腰神經叢之分支,僅次於股神經。從腰大肌的內側下行到髂總動脈的後方進入骨盆腔,通過閉孔管出大腿內側後分為前支與7前支延伸到長收肌、短收肌、薄肌後,之後移支分布在大腿內側。另一方面,後支貫穿房肌,其他分支則分布在大收肌及小收肌。

    此外,從腰神經叢分出分布在腹壁~大腿的神經,主要有分布在腹壁肌肉與皮膚的髂腹下神經(T12~L1)、分布在下腹部~陰囊的髂腹溝神經(L1),控制陰部與大腿皮膚及精巢提肌的生殖股神經(L1、L2),以及分布在大腿外側皮膚的股外側皮神經(L2、L3)。

                                                       13

                                 10 腰椎五點相關肌肉群

  ※接觸到的肌群(腰椎部位):闊背肌、後鋸肌、腰方肌、豎脊肌群、骶及肌。

                                                       14  

                                           圖11 腰椎五點相關穴道

※接觸到的穴道及舒解的症狀(腰椎部位):足太陽膀胱經(意舍、胃倉、盲門、志室,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腹脹、腹瀉、嘔吐、腰背強痛、腎虛、腰痛、遺尿、痔、腰腿痛)

  (3)胸神經(T11~T2)按摩

胸神經就是從脊柱發出來的神經,經過椎間孔出来,主要在胸段椎間孔出来的這些神經叫胸神經。胸神經從上胸部開始,一直分布到下腹部,一共有12個神經。T1 ~ T11:稱為肋間神經。T12:稱為肋下神經。T1 ~ T6 :分佈於肋間肌,胸壁皮膚和壁胸膜。T7 ~ T12:進入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間,分佈於腹前外側壁的肌肉和皮膚以及壁腹膜。胸椎神經的自律神經,分別支配胸腔及腹腔內臟器官。

                                       15 

                              12 胸神經按壓點及方向

     胸椎神經:簡單的說,上段胸椎神經(T1~T4)屬「胸心神經」,負責如心臟及肺等胸腔器官,若此段神經壓迫,將造成心臟、氣管、呼吸道、肺臟、乳房等症狀,較常見的症狀為胸悶、心悸及呼吸困難。中段胸椎神經(T5~T9)屬「內臟大神經」,分佈於腹腔器官,負責肝、胃、膽、十二指腸及小腸等器官,若此段神經壓迫,將引起這些器官發生問題,較常見的症狀為疲勞、胃口不佳及消化不良等症狀。下段胸椎神經(T10~T12)屬於「內臟中神經」,分佈於腹腔及腸系膜上器官,負責腎、大腸、膀胱等器官,若此段神經壓迫,將引起這些器官發生問題,較常見的症狀為兩腳水腫、頻尿、便祕及消化吸收不良等症狀(其他症狀可參考圖1脊椎神經對身體各部份的可能影響)。 

    由胸椎損傷或退化引起的肋間神經痛可用按摩來紓解。有胸椎關節的位置異常,通過益身棒的按壓、滾動後,疼痛就能明顯緩解。肋間神經痛主要為一個或幾個肋間的經常性疼痛,時有發作性加劇,有時被呼吸動作所激發,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疼痛劇烈時可放射至同側的肩部或背部,有時呈帶狀分布。檢查時可發現相應皮膚區的感覺過敏和相應肋骨邊缘壓痛,於肋間神經穿出椎間孔後在背部、胸側壁、前胸穿出處尤為顯著。胸椎部位的疾病要即時治療,以免繼發肋間神經痛。坐姿工作者要注意姿勢,避免勞累。

                                            16

                              圖 13 胸神經按壓點相關肌肉群

   ※接觸到的肌群:胸椎部位,斜方肌後部、圓小肌、下棘肌、骶棘肌、 

                           大菱形肌、闊背肌及後鋸肌等。

                                          17  

                                圖 14 胸神經按壓點相關穴道

※接觸到的穴道(胸椎部位):足太陽膀胱經(大椎到膽俞,附分到陽綱-發熱、傷風、頭痛、肩背痛,胸悶胸痛,失眠、心悸、健忘,胃痛,肝、膽病症、口苦、腰背痛,胃脘脹痛、消化不良、肝臟肥大、嘔吐、水腫,慢性腹痛)。

(4)頸、臂神經叢(T1~C5)按摩

    頸、臂神經叢由C5~C8與T1的前支所形成的神經叢。由此伸出控制三角肌的『腋神經』,控制肱二頭肌的『肌皮神經』,分布在前臂~手的屈肌的正中神經』與『腋神經』以及控制上肢伸肌的『橈神經』等。臂神經叢通過斜角肌系(前、中斜角肌之間)等狹窄的間隙,因此較容易受到壓迫,統稱為『胸廓出口症候群』。

                                   18

                                          圖15頸、臂神經叢按摩

            照片 162  

                                                     圖16 頸、臂神經叢

◎頸、臂神經及其功能

    來自於臂神經叢的神經,分布在肩~上肢。也就是說,從肩區域與上肢的皮膚感覺開始,控制肩、肘、手、指運動的肌肉,全部都受到臂神經叢的神經所控制。始於臂神經叢的神經,大致可分為分布在肩周圍肌肉(肩胛骨、鎖骨、及對肩關節的運動發生作用的肌肉)的神經,控制肩膀周圍肌肉的神經,是從臂神經叢的中途分岔開,並且分布於各肌肉的神經,有肩胛背神經 (→肩胛提肌及菱形肌)、胸長神經(肌前鋸肌)、肩胛上神經(→岡上肌/岡下肌)、鎖骨下肌神經(→鎖骨下肌)、外側胸肌神經(→胸大肌)、內側胸肌神經(→胸小肌/胸大肌)、肩胛下神經(→大圓肌/肩胛下肌)、胸背神經(→背闊肌)、腋神經(→三角肌、小圓肌)等9種神經為代表性神經。

    另一方面,分布在上肢肌肉的神經是臂神經叢的終支,有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等四種。這些神經全部用來控制上臂以下的肌肉,掌管肘與手腕及手指等。

◎尺神經(C8、T1)

    控制拇指球肌以外的手指屈肌神經。連接內側神經束的分支,由C8、T1的脊髓神經所組成。從臂神經叢出來後和上臂動脈或正中神經一起下行,通過肱骨內上踝的背面(尺神經溝)進入前臂,始於臂神經叢的神經,大致可分為分布在肩周圍肌肉(肩押骨、鎖骨及對肩關節的運動發生作用的肌肉)的神經。控制肩膀周圍肌肉的神經,是從臂神經叢的中途分岔開,並且分布於各肌肉的神球肌與骨間肌及第3、第4蚓狀肌。

◎橈神經(C5~T1)

    橈神經控制所有上肢的伸肌。橈神經的粗細,大概等同於把所有負責控制屈肌的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合起來那麼粗。因此,橈神經被認為是最容易受到壓迫的神經,尤其在肱骨骨折或壓迫上臂(喝得爛醉如泥時用手臂當枕頭睡覺時)時最容易受到傷害。另外,把拐杖架在腋下(腋窩)受 到壓迫時,也會引起橈神經麻痺,橈神經受到傷害時,上肢的伸肌就會麻痺,而不能伸展肘或手,導致無法抬高手腕(下垂手)。

      照片 159  

                                     圖17 尺神經與橈神經

◎肌皮神經(C5、C6)

    控制上臂屈肌(喙肱肌、肱二頭肌 、肱肌)的神經,包括C5、C6的脊髓神經成神經叢外側神經束的分支,在腋窩貫穿喙肱肌之後,再行經肱二頭肌與肱肌之間,把分支送到這些肌肉。末梢部分是從肱二頭肌的外側緣,出現於皮下,變成外側前臂皮神經,而分布在前臂外側一手腕部的皮膚。

◎正中神經(C5~T1)

    正中神經是由臂神經叢的外側神經束與內側神 經束的匯流所形成,基本上包括C5~T1的所有脊髓神經成分。正中神經通常沿著肱二頭肌的內側緣和上臂動脈一起下行,通過肘部的旋前圓肌深層出現在前臂後,再從指淺屈肌的下層通過手腕管,到達手掌的拇指側。控制前臂與拇指屈肌的神經。在前臂,除了控制手腕屈曲動作的指淺屈肌    、橈側腕屈肌掌長肌、指深屈肌。

                                          照片 160

                                              圖 18正中神經與肌皮神經

                                                 19

                          19頸、臂神經叢按摩點相關肌肉

   ※接觸到的肌群:上斜方肌、後頸肌肉、頸最長肌、頭夾肌、頸半棘肌等

(5)頸神經叢(C4~C1)按摩

    頸神經叢由C1~C4的脊神經前肢所形成。主要分布在頸部的皮膚與肌肉,但膈神經(C3~C5)是下行到胸腔內,控制橫膈膜。第1頸神經主要是運動神經,支配枕骨下角區肌肉,後3對頸神經均為感覺神經,出椎間孔後,從後面横過椎動脈及椎静脈,向外延伸,到達横突尖端時分為升支及降支,這些分支與上下相鄰的頸神經分支在胸鎖乳突肌之後連接成網状,稱為頸神經叢。

  頸神經叢分為深叢及淺叢,還形成頸袢,與頸5部分神經纖维形成膈神經。頸淺神經叢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形成放射狀分布,向前即頸前神經,向下為鎖骨上神經,向後上為耳大神經,向後為枕小神經,分布於颌下、鎖骨、整個頸部及枕部區域的皮膚淺組織,呈披肩狀。頸深神經叢主要支頸前及頸側面的深層組織。

                                                       20  

                                                  20 頸神經叢按壓點

                             照片 161  

             圖21 通過前、中斜角肌之間的頸、臂神經叢

 ◎讓頸部運動的肌肉

    活動頸部的肌肉,在頸椎的前面有胸所乳突肌及(前、中、後)斜角肌,在頸椎前面有椎前肌(頸長肌、頭長肌、頭前直肌、頭外側直肌)通過,這些皆可以使頸部前屈,單邊的收縮則可以做迴轉動作。此外,斜角肌在胸式呼吸時可以將肋骨抬高。  頸椎後面有夾肌、半棘肌、枕下諸肌。這是受到脊椎髓神經後支所控制的固有背肌,可以使頸部穩定或向後彎屈。

    ◎頸椎壓迫症候群

    頸椎神經根受到壓迫,與頸椎退化、枕頭過高及姿勢不良有關,常見族群為老年人以及上班族。由於頸椎的正常弧度為前突狀,若枕頭太高或長期低頭工作、看書,將造成頸椎前突消失,進而壓迫神經,因此要特別注意當下的姿勢,尤其上班族打電腦及學生看書時,影幕及書本最好與眼睛視線平行:上段頸椎神經屬於頸神經叢,分佈於頭部及臉部,若此段神經受到壓迫,將造成頭痛、臉色蒼白等症狀;中段及下段頸椎神經屬於臂神經叢,分佈於兩上肢,若此段神經受到壓迫,將造成手無力、酸麻、疼痛等症狀。

    以上這些神經叢的神經,分別控制著其所管轄的肌肉群,因此若這些神經叢受到壓迫將會發生運動麻痺或感覺障礙及疼痛,甚至影響的內臟機能的不順

。若是這些受壓迫的神經能經過有順序及技巧性的按摩,並將周圍的相關肌肉群加以調整使其恢復到原有的部位,則這些麻痺及痠痛也將會獲得紓解。

   (6)肌筋膜的按摩

    在背部肌筋膜群的圖片中我們可清楚的看到,我們肌肉的結構是如此的奧妙,由足底筋膜→腓腸肌(小腿後側肌群)→膕旁肌(大腿後側肌群)→豎脊肌→頭頂肌肉,一連貫的肌肉群相互牽連著,因此在躺臥的過程中縱使全身不動,然而它已經是在做全身背部肌群的伸展了,可能在按壓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將酸痛部位因按壓到對應點而獲得紓解,若是再加上局部肌肉的按摩,則痠痛的減輕及乳酸的排除將會更加的明顯及快速。

   (7)經絡的按摩

   在做此按摩時,不僅神經叢及肌筋膜等接受到按壓, 而同時在經絡方面也正是做了足太陽膀胱經的按壓,而使氣血循環更加暢順,所以光是做此簡易又實惠的按摩可說是三管齊下並且又能達到消除疲勞、恢復體能及自我療癒的功效不是沒有其道理的。(待續)若有關益身棒之問題可來電:0932143082 詢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