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車名稱的由來

 

踏著輕快的節奏,讓滾動的雙輪帶著鬆弛的身體越過寧靜的田野,或縱貫喧囂的公路上。奔馳如駿馬,慢馳如牛步,隨心所欲,行止自如。放眼寬闊的視野,宛若時空的加寬加長,撲面清涼的微風,真令人心曠神怡、陶醉不已。深深體驗到,這種豪邁灑脫的單車運動,容易引導人性肯定自我,同時啟發冒險犯難、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的奮發精神。

   提起自由車三個字,或許有人會問,什麼是自由車?如果改用自行車或腳踏車的名稱,那麼大家就會曉得那就是我們用來作運動、消遣、旅遊及上、下課或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然而,為了使這些車子有所區分,對於一般所使用的十段變速車、淑女車、城市車、平車、旅遊車、沙灘車以及折疊車等等我們皆以自行車、腳踏車、鐵馬、孔明車或自轉車來稱呼。至於專為訓練及比賽用的車子,由於其整體的構造、零件、裝備、重量與其他種車輛有所差別,以及車子性質的不同而分為公路自由車(有變速、飛輪及煞車的裝備)及場地自由車(沒有變速及煞車裝備,且其後齒輪是固定的,俗稱死飛)等兩種。

 由於各國的語言不同,所以自由車名稱也就有所差異。例如:英文稱為「bicycle(cycling)」,法文叫「bicyclettevelo」,義大利文是「bicicleta」,德文為「fahrrad」,西班牙文與義大利文差不多也叫「bicicleta」,日文名為「自轉車」,香港人說是「單車」,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卻叫「腳車」,中國稱為「自行車」,韓國昔日稱為「自轉車」,目前改稱「cycle」。民國五十二年八月三十一日成立中華民國自由車委員會,當時由中華日報董事長兼發行人蕭自誠先生擔任主任委員,趙明倫先生任總幹事。協會成立之前本欲以自行車三字稱呼之(原先在中國時所使用的);但為了要配合那更具有深遠意義的一二三自由日的慶祝活動,於是在籌備會中經多位委員的商討之下,決定以「自由車」的名稱作為此項運動的永久稱呼,並在每年的一月二十三日訂定為「全國自由杯自由車錦標賽」日。民國五十二年協會成立後即加入國際自由車聯盟(The Union Cycliste Internationale 簡稱U.C.I.)及亞洲自由車聯盟(Asian Cycling Confederation 簡稱A.C.C.)而成為會員國。

 目前的自由車,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而日新月異,由一百多年前的玩具馬(是用兩腳在地上踢蹬,使車子向前走動,要轉方向時,一定要把車子停下來,提起車子,待方向轉好後再騎),一直演變到如今的18甚至21段變速賽車、碳纖維車架、鈦合金車架、鋁合金車架、犀牛角把手及碳碟輪等等,而且車輛是愈作愈輕便又合乎人體工學。然而現行的自由車之基本形式,早在一百年前即已完全定型,基本構造是不變,只是一再地改良適應現代生活環境而已。自由車的形式是應人們的要求而改變,也就是說當代人們的生活,可以從自由車的形式上來反映出來。

 自由車不但可用來作為鍛鍊身體,調劑身心的運動器械,更是人類用以表現速度、耐力、科學的進步並且可與時間爭一長短的器械。有朝一日當你騎上自由車在公路上飛馳,而你的能力可與機車、汽車等匹敵之際,那麼此時的你,內心之感受將是何等的欣慰與自豪呀!且可享受到他人無法體會到的人生另一大樂趣。

    正當國際能源危機,交通方面發生了問題,汽車工業帶來都市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塞之際,人們已漸漸發現對於自動交通工具的過份依賴,人們因運動的缺乏、生活的呆板、環境的嘈雜以及髒亂而導致體能日益枯竭,健康與日衰退,因而深深感到大規模提倡全民單車運動的時代已經來臨。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騎上「鐵馬」,在假日或是休閒的時間到郊外、山野、湖畔、海濱、自行車專用道及運動場去舒展一下筋骨,吸取一些天然的大地之氣,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中吧!為了自己、家庭及社會的調和,必須先有健全的身心,強壯的體魄,才能勝任之,可不是嗎。

(2011/8/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